建立和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  
   
   
 
 
     
 

时间:2011-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文化建设进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贸易的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消极影响。面对新的文化发展形式和要求,原有的文化体制不断暴露出种种不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了文化发展应有的进程。因此,加强我国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围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国家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发展战略,就越发重要和紧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中,建立和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文化建设指令性消费的弊端 

  我国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是学习苏联式的计划经济的孪生物,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冲击,但时至今日依旧未有根本性改变。经过近几年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虽有变化,但并未触动其根本,这就使改革显得更加迫切。

  对文化建设的指令性消费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在旧有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大包大揽和对人民精神文化的指令性消费,代替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即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原有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政企不分、管办不分,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统包统揽。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许多国有文化生产单位按行政领导或少数所谓专家的喜好进行生产,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只能在相对局限的范围进行展示或满足需要,游离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消费需求之外,缺乏活力,缺乏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国外文化不断涌入、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的新形势,一些国有文化生产单位逐步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文化活动的行政计划性,必然使文化生产单位难以应对市场,生产力与生产规模无从拓展。文化事业单位依靠政府财政的全额或差额拨款,则成为一段时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这种单纯、僵化、凝固的生产管理机制,一方面使政府长期背着沉重负担,另一方面使文化事业单位产生依赖心理,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活力,使文化生产队伍庞大而臃肿,表演形式亦缺乏变革,趋于单一和老化,已远不能适应多样化、新型化的市场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现行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愈来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体制甚至成为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国有文化单位在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时,其体制机制带来的局限性就越发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物质需要在得到满足的同时,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和多元化,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以及人们审美追求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如果文化产品仍然只作为单一政治宣传品,必然无法满足人们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也适应不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文化产品终归是要突破作为单一政治宣传品的藩篱,进而推动国家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

  市场配置资源成了管理体制改革的坚实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因此,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成为必然。

  新的文化发展观和大部制的建立 

  新的文化发展观为构建新的国家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提供了思想基础。2011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十篇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予以论述,提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方向。新的文化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是我们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

  当前,我国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中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着力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主管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积极探索由政企不分管办合一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转换的新办法,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直接管向间接管、由单一行政方式向多种方式管理转变,由主要面对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要把文化主管部门从经办文化事业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到定政策、作规划、抓监管上来,建立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要明确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责,探索有效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解决长期存在的越位缺位问题。要逐步采取下放、取消、合并、转移等措施,努力克服多头重复管理的弊病。同时,要实行政务公开,改进审批方式,完善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式,提高行政效率。三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强调依法管理,以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要改进政府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投资结构与扶持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探索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价体系和领导人考核办法,研究制定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完善文化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从现行文化管理体制来看,文化系统的行政管理权分散在文化部门、新闻出版部门、广电部门、信息产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等多个行政职能部门,在下一步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中,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文化宏观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方式,逐步统一文化管理部门,探索大文化管理体制,建立统领文化发展的大部制,在大部制下,破除现行的条块分割、部门利益的藩篱,整合归并同质行业管理体制,以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制定监管、文化市场管理、文化遗产管理等工作内容设置专业化的司局,发挥行政宏观管理职能,实现文化管理部门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同时,要强化全民办文化的意识。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的建设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领导,文化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密切合作,齐心协力,狠抓落实。要积极动员和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之广泛参与,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为社会投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建设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到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行动中来。

  研究和分析世界发达国家政府文化管理经验,将吸收、借鉴的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经验结合起来,有助于推进我国政府文化管理行为法治化的进程。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民间组织和 NGO的作用,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加强国家管理与社会推动的双轮驱动,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可以预见,创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实施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对于巩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果,推进新世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发展,必将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对我国稳步推进并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也将产生强大的推力。

                             (范建华 作者系云南省社科联主席)

 


声 明:

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